近日,记者从海港区政府了解到,今年5月公布数据显示,到2024年,海港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9家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23年增长约42%,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越来越突出。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度推进背景下,海港区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,促进产业优化升级,全力构建特色鲜明、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生态体系。区内企业在氢能、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多点突破,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海港区将科技创新作为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的利刃,积极构建“研发在京津、转化在海港”的高效创新闭环模式,大力建设京津冀5G+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基地、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产业载体。截至目前,已成功承接来自京津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7个,逐步形成了涵盖“技术研发—中试孵化—产业落地”的完整产业链条生态,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产业应用。
在海港区产业发展进程中,一批领军企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。中能源工程集团氢能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氢科技”)作为海港区氢能产业的开拓者,专注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工作。公司自主研发的膜电极组件性能卓越,能量密度达到4.2kW/L,使用寿命突破3万小时,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今年,中氢科技建成的氢能装备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,目前已实现电堆、空压机等8大核心部件的本地化生产,有力推动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的发展。
而小岛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作为海港区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项目,已成功打造“研发—生产—应用”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。该基地推出的空间智能焊接机器人具备先进的技术性能,搭载了AI视觉识别系统,能够实现0.1mm级别的高精度作业,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。
科大讯飞在海港区的产业布局同样备受瞩目。科大讯飞PCAI智能电脑生产线于2024年启动建设,规划年产100万台智能终端,其搭载的星火大模型在工业质检、智慧政务等场景的应用覆盖,切实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。今年,科大讯飞进一步加大在AI芯片研发方面的投入,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共建智能计算芯片创新中心,将研发重点聚焦于突破边缘计算芯片能效比瓶颈,提升芯片性能。值得一提的是,科大讯飞在海港区着力打造的AI开发者生态联盟已吸引超过1500家企业加入,成功构建了从算法开发到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生态闭环。
在今年举办的京津科技成果海港转化对接会上,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与海港区本地企业签约,为海港区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。
从氢能装备到智能机器人,从AI终端到数字经济,海港区的未来产业布局已呈现“多点开花、集群发展”的态势,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创新要素集聚、产业活力彰显的重要增长极。